央广网北京12月2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这里,有最温暖的记忆;这里,饱含着爱与忧思;这里,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我的东北我的家》与您一同走近天南地北的东北人……
在距离齐齐哈尔2400公里的福州,也有一份游子的乡愁在落地生根。走进这家名叫“南烧北烤”的店里,迎面就看到电视上循环播放着《舌尖上的中国》里关于齐齐哈尔烤肉的片段。
顾客:“服务员,要一份酸菜、鱿鱼、牛舌……”
这就是东北小伙李闯带来的家乡味道。出于对这份味道的眷恋,李闯“鼓动”发小杨旭一起投资开了这家烤肉店。他们说,要把齐齐哈尔烤肉在福州发扬光大。
李闯
李闯和发小在福州开的烤肉店
李闯:“故土难离里面,其中有一项难离的就是家乡的美食。它最好吃的这个点还是在于食材,肉质特别好,这也是齐齐哈尔当地特有的牛,我们店里卖的肉都是每天从齐齐哈尔来的肉。齐齐哈尔烤肉是我们家乡的一种文化,我把我家乡的文化带到我生活的地方来,想让它落地生根。”
不大的烤肉店,红火热闹。点餐的声音中混杂着福州口音和东北腔。服务员忙着招呼客人,李闯和他的几个好哥们一起聊着天。李闯说,他希望带来的不只是家乡的美食,还有东北的待客方式,热情豪爽的劲头。
李闯:“服务员也有本地的一些人,但绝大部分是我们北方人。我想做一个正宗口味、地地道道的一家东北烤肉店,以东北的方式去待客的话,这是店里的专业和地道的一面。东北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很仗义等等。”
烤肉师傅在烤串
初冬的福州,天气仍然温暖。夜幕降临,街市上人来人往,热闹的很,而这时候的齐齐哈尔早记不清下过几场大雪了。虽然离家十年,但李闯仍感慨南北方这种差异。
李闯:“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其实非常大,这个时候我们北方已经大雪封门了,户外也没有了劳作、商业的行为,或者说变少了。但是在福州,现在大街小巷灯红酒绿,各种商业都在良好地运转。”
记者:“这也是你离开家乡来这里闯的原因?”
李闯:“那样的商业环境可能对人有一些限制。你想做非常大,可能在那个城市机会也比较小,因为不存在那么多商业机会。”
故土难离,却毅然离开,这背后也经历了一番兜兜转转和痛苦纠结。2009年,从福州一所大学毕业后,李闯也像很多人一样,选择回到家乡,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是工作没几天,李闯就感到不适应。
李闯:“工作内容现在看来可能是不能接受的,当时的感觉应该是懒散。一个大学生,还是年轻人,20岁出头,让他坐那儿看报纸,感觉自己没什么社会价值了,不客气地说是不是相当于在养老呢?”
东北小城的生活闲适缓慢,李闯生活在父母工作的车辆厂家属院里,家里很多亲戚都在那儿工作,一成不变的节奏让李闯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陌生环境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李闯:“我的老家是个重工业城市,它有和平厂、车辆厂、机床厂,其实这一类的这种厂矿企业,它在当今的社会里面的运转其实是比较慢的。偌大的厂里,可能他们上班下班有点像学生放学一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特别简单。”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终于让李闯很快下定决心辞职,去福州闯荡。
李闯:“父母觉得我这个决定有点草率,我觉得首先这是值得的。人这一辈子想要自己心里的那份成功,其实有时候选路比走路更重要,所以我就直接做了这个决定。”
家乡也陆续有同学朋友选择了离开东北,去外地工作、生活。李闯感慨,过去都说“闯关东”,他们却成了“出关东”。
李闯:“我们家那个楼,当时我做孩子头的时候可能有十五六个小朋友,现在能留在那个城市的,我觉得不超过五个,有的人已经永久地留在外面了,大家都在天南海北了。”
辞职后的李闯在福州找到一份媒体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创业,除了烤串店,还做了一家传媒公司,创业之路走得越来越平稳。李闯说,当地政府对创业者有很多扶持政策,给了他很大帮助。
福州
李闯:“很多南方城市有一些招商引资的政策非常好,有利于初创公司和好的企业落地生根。”
记者:“你有享受到政策倾斜吗?”
李闯:“有。我们创业公司现在在福州,每年政府都会给我们一些补助。”
记者:“回齐齐哈尔没有吗?”
李闯:“没有接到过邀请。”
如今,他已经在这座城市娶妻生子、安家落户。白天在传媒公司工作,晚上去烤串店转转,小日子过得忙碌充实。不过,虽然选择离开家乡,但走得再远,心中还是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
齐齐哈尔火车站
李闯说,希望家乡也能对创业多些政策支持,未来也能回去发展。
李闯:“我是东北人,到现在还是,我希望东北在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政策带领下,与时俱进,如果有好的机会的话,我愿意回去,回到我生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