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尚健康>健康养生>正文

中医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

2018-09-13 10:12:10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

分享到:

  发作性睡病有嗜睡、猝倒、睡眠瘫痪、睡眠幻觉“四联症”。

  嗜睡为忽然出现、无法抗拒的睡意,饭后或暖和环境中尤易发作,下午尤为明显,甚至患者在吃饭、开车或工作中也会忽然睡着,一般每次10分钟左右,一日可发作多次,但其夜里却经常失眠;睡眠瘫痪使患者在尚未完全入睡或醒来的情况下,想活动肢体或躯体时,持续数秒到数分钟无法“动弹”;睡眠幻觉使患者入睡前或觉醒时,出现非常生动的不愉快幻觉如身处火灾现场、被人袭击等。而“猝倒症”是发作性睡病“四联症”中最常见、最具特征,尤其是最危险的表现!患者通常因情绪刺激如大笑、愤怒、兴奋等引起“猝倒症”发作:忽然膝盖无力而跌倒,或头部忽然失去肌肉张力而向后仰、向前低,或忽然面部肌肉张力丧失而导致面无表情、讲话模糊不清,发作通常少于一分钟且患者意识清醒、无记忆障碍、呼吸正常。

中医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

  英国莱斯特综合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睡眠紊乱症主任安德鲁·豪尔博士称,引起发作性睡病及“猝倒症”的病因“可能是因为遗传,或是低级别的滤过性病毒感染杀死了大脑中一小部分负责睡眠机制的细胞”。

  专家认为:尽管这一疾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但一些研究已发现其与基因、环境因素及此有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有发作性睡病及“猝倒症”家族史者,患病的几率比没有家族史者高5到17倍。

  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的熟悉与治疗

  “中医认为,发作性睡病是由中气不运所引起的,中气即是脾胃之气,祖国医学有‘脾困人则困’之说”,在人体内,因为“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时会引起发作性睡病。《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这说明了发作性睡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盛阳衰。《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中说:“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中湿》中说,"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

  一是痰湿困脾型。

  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表现为胸闷、纳呆、大便不爽、痰多泛呕、口中粘腻、身重嗜睡、舌苔白腻、脉濡缓,治疗原则为燥湿健脾豁痰开窍,方药用“醒脑补元疗法”加竹茹、半夏等。

中医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

  二是脾气不足型。

  多见于病后或高龄之人,表现为神疲乏力、腹胀食少、食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治疗原则为益气健脾,方药用“醒脑补元疗法”加人参、白术、黄芪等。

  三是肝郁脾虚型。

  患者长期忧愁思虑、精神萎靡不振、头昏欲睡多梦、时有两胁不适、纳呆食少、大便不利或腹痛泻泄、舌苔薄白或稍腻、脉弦细或涩,治疗原则为舒肝健脾开窍,方药用“醒脑补元疗法”加柴胡、党参、枳壳等。

  四是气血两虚型。

  患者面色萎黄无华或淡白、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心悸多梦、气短懒言、自汗、头晕目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原则为益气养血醒脾开窍,方药用“醒脑补元疗法”加黄芪、当归、人参等。

  五是湿浊蒙蔽型。

  患者头重如裹、口干黏不思饮水、胸闷不饥、二便不利、舌苔厚腻。《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头为诸阳之会,若被湿浊蒙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困倦嗜睡。治疗原则为芳香化浊醒脾开窍。方药用“醒脑补元疗法”加佩兰、苍术、白豆蔻等。

中医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洞察商机”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洞察商机,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洞察商机”。违反上述声明 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洞察商机)”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许可证号: 冀ICP备16022598号-1    |    Copyright 洞察商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